第三学时: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赏析(一)  
 

第三学时: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赏析(一)

凤凰纸扎

"纸扎艺术"是我国各地民族民间古老的传统手工技艺。凤凰县的"纸扎技艺"尤为精湛,历史悠久,流传很广。

凤凰县的"纸扎艺术"没有过多进入官方文献,详细的历史记载甚少,凭老艺人们一代代口述下传。自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凤凰地域初始建县[渭阳县]就有纸扎艺人问世,沿袭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纸扎艺术主要用于民族民间节日喜庆、祭祈庆典。《风凰厅志-乾隆志》记载:"元宵前数日,城乡敛钱,扮各样花灯,为龙马禽兽焦虾各状……至十五日夜,笙歌鼎沸,灯烛辉煌……",又据《凤凰县志》记述:"本县的纸马人物,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一百多年以前,这一民间工艺就已经繁荣起来,清末至民国初期,县城有十多家纸扎铺子,散在大街、虹桥、东正街、十字街等处。纸扎工艺的主要原材料是竹块、篾条、木棍,扎成各种人物、动物、花草、虫鱼、用具等形象,糊以皮纸,施加彩绘,形象逼真,维妙维肖。各个季节有应时的纸扎工艺品……春节时,城乡人民照例玩灯欢庆,纸扎的狮头、龙头、蚌壳、彩船、虾、蟹、焦、鳖、云朵、盆花、灯笼等,千姿百态,五彩纷呈……十字街的刘俸吾[已故]所制作的龙头狮头,不仅行销县内外,并有麻阳、泸溪,以及铜仁、松挑等地商民纷纷前来订货。"

1994年,聂方俊扎制的"太狮少狮"鲤鱼跳龙门"等32件作品被湖南美术出版社呆用,收入了《湖南民间美术全集民间美术拾零卷》;1997年北戴河中国万博文化城喜迎香港回归民间艺术作品展,其5件作品"福寿双全太狮头"等被中国文化学会收藏:1999年喜迎澳门回归,其扎制的"边城巨龙",长199.9米,进京参加全国舞龙大赛,夺得金奖和荣获全国民间文艺类惟一的全国性奖项——山花奖;2000年国家邮政局发行《龙年吉祥》有奖明信片"12--5"采用其扎制的青龙作为图案。

"聂氏纸扎工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征服着国人,先后有中央电视一台、二台、上海、湖南、湖北、湘西电视台录制播放过他的节目。一些工艺美术界的名流也千里迢迢觅踪造访了聂方俊,当中就有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张仃教授。著名书法家刘恪山与其交朋友专门为其书写了一幅长4米的《兰亭序》,著名画家陈白一为其题写了"湘西狮王"。湖南美术出版社画家左汉中先生主编中国民间美术大型丛书《绝活儿》就有"聂氏纸扎"的独立版本。20世纪90年代至今,收藏他的作品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学会、湖北美术学院、浙江博物馆、深圳锦绣中华、陕西省美术学院宝鸡分院-并且还飘洋过海,东到日本,南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西到意大利等国。

凤凰纸扎代表性传承人 聂方俊

聂方俊,男,土家族,人称聂胡子,1931年6月出生,湖南省凤凰县沱江镇人。

聂方俊承袭父教,又融汇了凤凰纸扎工艺的众家之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聂氏纸扎"风格。其纸扎艺术造型依据传统的"形、体、面、色"四字原则,做工十分讲究, "奇、古、丽、轻"和"粗、俗、野、土"艺术特点造就了凤凰纸扎工艺的独特魅力。1994年,他扎制的"太狮少狮"、"鲤鱼跳龙门"等32件作品被湖南美术出版社收入《湖南民间美术全集美术拾零卷》。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20多家专业美术单位藏有他的作品。1999年喜迎澳门回归,他扎制的一条"边城巨龙"进京参加全国舞龙大赛,一举夺得金奖并获得全国民间文艺类惟一的奖项——山花奖。2000年国家邮政局发行《龙年吉祥》有奖明信片"12—5"选中了他扎制的青龙作图案。著名画家黄永玉评价聂方俊的作品是"就造型来看,是全国最好的"。著有论文《论艺在民间》、《探掘、继承、发扬民间传统工艺,为人民生活服务》、《浅谈拓展凤凰纸扎工艺品市场》等,。1995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2009年5月,他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凤凰纸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是流传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苗族地区的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在苗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随时随地即兴口占,全靠记忆力传诵。

湘西苗族民歌可分高腔、平腔、仡佬腔、飞腔、叭固腔五大声腔。在不同的演唱形式及内容上,派生出接亲调、送亲歌调、古歌调、情歌调、工夫歌调、儿歌调、哭嫁调、老司歌调、扛仙歌调、赶秋打秋千时玩调等十种常用歌调。

苗歌用苗语演唱。苗歌曲调丰富,曲式结构很完整,节奏非常自由,旋律多装饰音和滑音,演唱时,真假声转换自如,演唱形式多样,润腔方法特殊,风格特点鲜明。

......

余下内容请下载后用PDF阅览: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