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概述  

• 湘西:顾名思义就是湖南省西部地区,从广义上来说就指的是"大湘西",也即"湘西地区",包括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张家界市、邵阳市和永州市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共39个县市区 。这里特指湘西州。

• 湘西州:湘西核心地区,即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7县1市-龙山、永顺、古丈、保靖、泸溪、花垣、凤凰等县和吉首市。

• 湘西有着神奇的山水风光。境内有国家级景区景点36处。

• 旅游资源丰富,拥有50多个国字号生态和文化旅游品牌,荣膺"中国魅力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去处","神秘湘西"旅游品牌已蜚声海内外。

• 湘西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历史上州域隶属关系复杂,行政区划演变频繁。

•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小城之一;里耶战国古城,考古专家称之为"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八百年土司王都"老司城",堪称"中国的马丘比丘" 和"东方庞贝古城"。

• 湘西土家族、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族山歌、苗族的对歌,曲调优美,悠扬悦耳;土家族茅古斯舞被称为民族舞蹈活化石,苗族鼓舞堪称中华一绝。

•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社会变革,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而逐步向世人开放,融入小康社会建设的大潮之中。

  一、湘西州的历史沿革  

1.地理位置

• 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0'~110°22.5',北纬27°44.5'~29°38'。

• 湘西州境域,南北长约24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土地总面积15462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7.3%。

• 武陵山脉自西向东蜿蜒境内,系云贵高原东缘武陵山脉东北部,西骑云贵高原,北邻鄂西山地,东南以雪峰山为屏。东部、东北部与湖南省怀化市、张家界市交界;西南与贵州省铜仁市接壤;西部与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毗连,西北部与湖北省恩施州相邻,系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之地。

2.人口变化

• 湘西州境很早就有人类活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繁衍生息,人口不断增多。

• 10万年前,这片土地上就曾经生活着一个有着不小规模的早期人类族群,他们数万年间一直保持着以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方式。

• 州域(今8县、市域)人口总量文字记载自唐代开始,唐开元二十八年(740),人口约2.46万。

• 清嘉靖二十一年(1816),人口约87. 27万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总量大幅增长。1957年末,人口174.99万人;1995年.总人口247.497万人;2008年末,总人口273.93万人;2009年末,总人口275.83万人。

• 2014年末全州户籍总人口293.99万人

3.民族构成

• 湘西州现有民族43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中世居人口比较多的有6个,即土家、苗、侗、瑶、白、回。因工作调动、婚姻家庭关系而迁入的少数民族有36个,即壮、维吾尔、满、蒙古、畲(shē)、布依、彝、黎、佤、仫佬(Mùlǎo)、哈尼、藏、朝鲜、傣、拉祜(hù)、水、锡伯、纳西、毛南、布朗、傈僳(lì sù)、景颇、基诺、普米、羌、柯尔克孜、哈萨克、俄罗斯、东乡、德昂、怒、高山、裕固、京、保安、独龙等族。主体少数民族是土家族、苗族。

• 2006年末,全州有少数民族人口203.36万人,占总人口的75.3%。

• 土家族112.2万人,占总人口的41.56%,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5.17%;苗族89.5万人,占总人口的33.15%,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4.75%;其他少数民族1.66万人,占总人口的0.6l%,占少数民族人口的0.82%。

• 人口过千的少数民族有回族、瑶族、侗族和白族。

• 湘西各民族长期以来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

•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分布在永顺、龙山、保靖、吉首、古丈等县市。

• 苗族,自称"果雄",主要分布在花垣、凤凰、吉首、泸溪、古丈、保靖等县市。

• 旧时,土家、苗族多居住在比较偏僻的乡村,汉族多分布于交通相对便利的河畔叉口、集镇圩场。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团结工作的加强,使民族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休戚与共,和睦共处,共同开发湘西这片热土。

  第二课时  

4.历代建制

• 1)先秦时期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域历史悠久。州域内已发现旧石器文化点13处,这说明早在10万年前,州境就有原始人类从事采集和渔猎活动;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0多处,这反映在六七千年前,境内已出现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 唐虞之时,有"蛮地"之称,属"三苗"范围。

• 夏,为"荆州之域"。

• 商代,属楚"鬼方"地域。西周至春秋,属楚"黔中地"。

• 春秋战国期间,楚国势力逐渐强盛,州境属楚黔中地。

• 2)秦-隋时期

秦统一全国后,州境属黔中郡。汉立,析黔中郡,设武陵郡,域内有酉阳县(含今永顺、古丈地)、沅陵县(含今吉首、泸溪地)、辰阳县(含今凤凰、花垣南部地)、迁陵县(含今保靖、花垣北部地)。三国时初属蜀,后属吴。西晋属荆州武陵郡,东晋亦同。南朝时期,相继属宋、齐、梁、陈国。隋统一中国后,州域分属荆州沅陵郡,领5县,今州内属沅陵、大乡、辰溪3县地。

• 3)唐-清时期

唐武则天天授二年( 691),析辰州置溪州 。至五代隶黔中道 。均属楚彭氏世袭溪州地。宋为荆湖北路的辰州、澧州。元为湖广行省恩州宣慰司、辰州路、澧州路和四川行省永顺宣慰司,以及新添葛蛮安抚司地。

明置永顺宣慰司、保靖州宣慰司,其余为岳、辰两州地。

清置永顺府和凤凰、乾州、永绥直隶厅,东北部为澧州地。

• 4)中华民国时期

• 初期,湘西自治州域各县属辰沅道。民国二年(1913)乾州、凤凰、永绥3直隶厅分别改为乾城、凤凰、永绥县。民国十一年废道,各县直隶湖南省。民国二十五年5月,湖南设立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泸溪、永顺、龙山3县属第一区:乾城、凤凰、古丈、永绥、保靖5县属第三区。民国二十六年12月,湖南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永顺、泸溪2县属第三区;凤凰、乾城、永绥、保靖、古丈、龙山6县属第四区。民国二十九年4月,湖南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永顺、龙山、保靖、古丈4县属第八区;乾城、凤凰、泸溪、永绥4县属第九区。

• 1934年12月至1935年夏秋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7个县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府),下设区苏维埃政府和乡苏维埃政府。在现州域内的有永保、郭亮、龙山3县革命委员会。其中永保县辖塔卧、猛岗、石堤、抚志、盐井、颗砂、勺哈、大坝、对山、列夕、柏杨12个区几十个乡(含保靖普戎、落梯、龙溪、昂洞等地);郭亮县辖龙家寨、大坝、官坝区10多个乡;龙山县辖兴隆、石牌、茨岩、水田、农车、红岩、召市、茅坪等区50多个乡。1935年11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军团突围北上,根据地区划停止。

•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无数的革命先烈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革命烈士的名字命名了47个县(现仅存7个县)。 其中就有州域内属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郭亮县。

• 郭亮,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领袖。曾当选中共中央委员,曾任中共湖南省委代理书记、湖北省委书记。1928年3月,因叛徒出卖牺牲,被害于湖南长沙。1934年12月,中共湘鄂川省委决定:将湖南省永顺县东北地区划为新县,名郭亮县。

5)新中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湖南省划分为10个专员行政区。湘西行政公署成立于1950年1月,机关设沅陵,下辖沅陵、会同、永顺3个行政办事处。沅陵专署机关设沅陵,专员萧云;永顺专署机关设永顺,专员杨浚。州域凤凰、乾城(今吉首)、永绥(今花垣)、泸溪县属沅陵办事处,永顺、保靖、龙山、桑植、大庸、古丈县属永顺办事处。同年2月办事处改为行政专员公署。从1949年10月至1950年3月,州域各县相继成立县人民政府和中共地方组织。

• 6)民族区域自治

• 湘西的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早就引起毛泽东主席的关注。1950年9月16日,毛主席在关于区域自治问题的批语中指出:区域自治问题,牵涉很广,有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甘肃、西康、云南、广西、贵州、海南、湘西等处,有的须成立内蒙古那样的大区域政府,有的须成立包括几个县的小区域政府,有的是一个县或一个区的政府,疆域划分,人员配备,政策指导,问题甚多,须加统筹。在这段批示中,毛主席特别提到了"湘西"。可见毛主席对湘西的民族问题特别是湘西苗族的情况早就洞然于胸,对湘西的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十分关注。

• 1952年8月6日,湘西苗族自治区宣告建立,辖永绥(今花垣)、凤凰、乾城(今吉首)、古丈、保靖、泸溪6县,代管永顺、龙山、大庸、桑植4县。4县与自治区毗连,经济、文化等情况基本相同且民族关系密切,为领导便利起见,同年12月正式划为湘西苗族自治区管辖。至此全区辖10县,总面积2.164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6.03万人。

• 湘西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这在全国30个自治州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时间,仅次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区(1950年11月24日)和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区(1951年12月25日)而位居第三。

•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即为刚刚设立的中共湘西苗族自治区地方委员会党报题写了报名——"团结报"。湘西苗族自治区的建立,是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的结果,实现了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夙愿,极大地调动了湘西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 1954年2月,湖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作出《关于改湘西苗族自治区为湘西苗族自治州的决议》,并报国务院予以批准。4月,湘西苗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湘西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更名为湘西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

• 1957年9月6日国务院第五十七次全体会议通过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关于设置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决定,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州府设吉首,辖吉首、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桑植、大庸10县。

• 1949年12月,永顺县青年女教师田心桃首先向四十七军一四一师政治部主任李侃介绍了土家人的一些情况。接着,她又向湘西行署、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南局汇报了湘西土家人的语言、风俗习惯和聚居情况。1950年9月,田心桃以"苗族代表"身份人选"中南区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向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提出了"土家人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应该是一个单一民族"的请求,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 为识别确认土家民族成分,中央和湖南先后多次派行政领导和专家学者开展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历时6年。艰苦而细致,但这同时给土家族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做好了前期宣传发动准备工作。当土家族民族成分正式确认下来后,土家族的民族区域自治水到渠成,及时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土家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各级党委、政府果断决策,湘西土家族人民积极争取和苗族、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土家族、苗族、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亲密团结、唇齿相依的历史见证。

• 1982年和1985年,吉首、大庸先后改县设市。1988年,大庸市升为地级市(即今张家界市),同年 12月31日,所属桑植、大庸被划入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由原辖8县2市减为7县1市,即:吉首市,泸溪、凤凰、花垣、保靖、古丈、永顺、龙山县。

•  1957年9月15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吉首隆重开幕,历时6天,于20日闭幕。大会通过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在民主协商、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选举,石邦智当选为州长。谭余保将国务院颁发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铜印授予州长石邦智,正式宣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9月21日,各族群众3万余人会聚吉首,载歌载舞,欢庆自治州成立。9月20日,被确定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纪念日。

•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在解决湘西土家族、苗族民族区域自治问题过程中,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注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采取访问、协商、座谈等形式,充分尊重自治民族的意愿,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精神处理相关事宜,巩固并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完全正确而积极稳妥的。

结束语

• 湘西自古被外界称之谓:"旧中国的盲肠"。历史上州域隶属关系复杂,行政区划演变频繁。崇山峻岭的阻隔,闭塞交通的阻碍,土匪淫传的曲解,让这方神秘、沉寂的热土难以被辨其真实的容颜。而湘西土家、苗、汉各族儿女在大山的怀抱里叩石垦壤、艰辛生存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汗水、用热血浇灌着秀丽的崇山峻岭,书写着他们的传奇历史,酿造着这里奇异的民俗风情。

• 艰难的自然生存条件,历代的封建王朝压迫,从来没有熄灭过湘西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尽管他们偏居一隅,但致力改造现状,从不守旧思想,闭塞观念;尽管他们势单力薄,但一旦国家有难,从不吝啬鲜血和生命。明嘉靖年间,土司彭翼南率六千土兵赴沿海平倭,立下"东南第一战功",名垂青史;苗族将领杨岳斌三定台湾,战功赫赫;国门虎将罗荣光死守大沽口炮台,以身殉国;郑国鸿、张德胜等一大批湘西籍爱国将领,为抵御外国列强瓜分中国而英勇献身。"八•一"南昌起义的壮士行列中,有湘西人矫健的身影;湘鄂川黔红色根据地的创建中,有湘西上万英雄儿女参加红军;上甘岭抗美援朝的激战中,有湘西无数烈士在冲锋陷阵。

• 今天,湘西各族人民正精神抖擞地安照州委"542"发展思路,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家园,朝着"绿色湘西、文化湘西、开放湘西、和谐湘西"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