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光
• 罗荣光(1833-1900) 清末将领。字耀庭.湖南乾城县(今湖南省吉首市雅溪)人。他原为曾国藩部属,初任把总,后入淮军,曾赴上海(今上海市)在洋枪队任职。清光绪十四年(1888),清政府醇亲王检阅直隶省北洋军时,称赞大沽口炮台为"天下第一海防"。罗荣光因教练布防得力,晋升为直隶天津镇总兵,驻守大沽口。
知耻后勇
• 罗荣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弹棉花抚养成人。娶妻林氏(凤凰湾溪人),生两男一女。罗荣光青年时代,身材高大,气粗体壮,除在家耕种三亩薄田外,还常做木匠贴补家用。一年春节,因赌钱被老母训斥了一句"无出息",赌气带了三个包谷粑粑跑到乾州协台当绿营兵。
• 一月后,他回到距家五六里的地方,碰到几个熟人讥笑他,说:"罗老二,你是生成的下贱命,当绿营兵吃饱饭不好,还挂牵屋里的包谷粑!"他怕回家被寨上人耻笑,决意远离乾城,投奔曾国藩的湘军。投入湘军后,连升把总、守备、参将等职,并得到江苏巡抚李鸿章赏识,委带亲兵营。英国人戈登在上海组织洋枪队,李鸿章命罗荣光跟随戈登学习炮术。学成后,被委派统带开花炮营。
天下第一海防
• 清光绪二年(1876),罗荣光驻守天津,升大沽协副将,赐号"果勇巴图鲁"。这时的罗荣光,已经是43岁的不惑之人了。深感国家衰弱,外敌欺凌,身为国将,深感耻辱。军人的天职是保国家,围之不保,养军人何用?他决心保卫大沽口,守好国门。大沽口是京津门户,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3次于大沽口登陆入侵中国。
• 罗荣光鉴于历史教训,为固守海防,创设水雷营,教练布雷技术,兼授电化、测量等作战知识。并在海河流入渤海湾的海口处,修筑南、北炮台,封锁海上咽喉。有北炮台2座,南炮台3座,都用砖石与糯米三合土粘结砌成;台高数丈,周围有护台墙,墙外有壕沟;每座炮台营盘设有高大坚固的炮台、练兵场、驻兵营房和弹药库。5座炮台装置大小炮100多门,驻兵2000名。清光绪十四年(1888),清政府醇亲王检阅直隶省北洋军时,称赞大沽口炮台为"天下第一海防"。罗荣光因教练布防得力,晋升为直隶天津镇总兵,驻守大沽口。
大沽之战
• 1900年 6月15日,八国联军海军头目密谋夺取大沽炮台,控制津沽通道,并于当晚派日军300人登陆。16日,各国海军头目联合向大沽炮台守将、天津镇总兵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暂借"炮台,限定在17日凌晨2时以前必须将炮台交出,否则将用武力夺取。当天下午,俄、英、德等国的小分队相继登陆,配合日军小分队完成了占领塘沽车站和包抄、进攻炮台的准备。大沽炮台守将罗荣光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八国联军的无理要求,并严阵以待来犯之敌。
• 6月17日凌晨,在俄国海军中将基利杰勃兰特指挥下,八国联军兵舰10余艘悍然从海面和炮台后侧同时向大沽炮台发起猛攻。罗荣光率领守卫炮台官兵英勇抵抗,开炮还击。双方鏖战6小时,共击沉击伤敌舰6艘,打死打伤敌军130多人。后因弹药库被敌炮击中,守军弹药不继,又无援军,处境极为不利。
• 这时,陆上的敌军又乘势猛攻炮台,使守军腹背受敌,伤亡很重。晨5时,日军攻占北岸第一炮台;6时,英军攻占第二炮台;7时,各炮台先后被敌军攻占,大沽失陷。大沽保卫战,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战争,在当时是毫无希望取胜的,但以罗荣光为首的大沽军民,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他们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将千古流传。
• 历史教科书已经给我们讲述了太多大清王朝丧权辱国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几乎都是从一处处海防要塞的沦陷开始的。而这些重大事件几乎一半以上与天津和大沽口有关。而1900年6月17日那天,八国联军向大沽口炮台发起进攻。镇守大沽炮台的天津镇总兵罗荣光率守台将士奋力反抗,携家眷殉职谢国,血溅疆场。那一天的战事空前惨烈,那一天的故事令人辛酸,那一天的历史泪满青衫。
• 八国联军占领大沽炮台后,控制了大沽口和火车站,使海上兵力能够顺利地运往天津,使中国的后续防御更加困难,天津之战即将开始……
3. 湘西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
• 参加红军,北上抗日
•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由桑植出发,开始了长征。许多湘西籍青年毅然随军长征,北上抗日,据不完全统计,龙山县就有6900余名各族青年参加了红军,保靖县有300多名各族青年参加红军长征。
• 土家族红军田国浩编入115师,参加平型关战斗,因作战勇敢,升为班长,后又学习炮兵技术,成为一名炮兵营长。土家族红军赵世柱在抗战中历任参谋、营长、大队长等职,与日寇血战八年,先后五次负伤。土家族红军田文成在抗战期间编入120师717团,1937年10月,在晋西北崞阳镇王董堡伏击战中,荣立二等功,升为副排长;1938年后随贺龙入冀中平原,参加战斗百余次,后为掩护司令部转移,壮烈牺牲,年仅27岁。土家族红军彭国辉、尹天明等都在与日寇血战中为国捐躯。
• 还有像土家族红军向汉生、廖汉生、田吉安、彭祖贵、向南庭等。苗族红军石邦智等,他们在陕北高原、华北平原、太行山上,与日寇浴血奋战,有的甚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无愧为湘西人民的优秀儿女,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反法西斯战争的壮丽诗篇,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杰出贡献。
湘西工委 抗日救亡
• 1938年10月,中共湘西工作委员会(简称"湘西工委")在沅陵成立,旋即在湘西各县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这是红军撤离湘西后领导湘西各族人民进行斗争的领导机关。湘西工委的同志们利用各种身份作掩护,以地下斗争的方式深入各县发动群众,以学校和各种临时组织为阵地,向湘西各民族青年宣传党的全面抗战的正确主张。当时在长沙、常德、延安等地学习的湘西各族青年中,许多人加入了党组织,他们回到湘西后成为党在湘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骨干。如土家族青年向生圭(龙山人),在长沙求学时就积极宣传抗日,后经徐特立介绍,北上入"抗大"学习,并加入共产党,毕业后回到龙山,积极从事宣传抗日的活动,后于1941年被反动派杀害。
• 经过湘西工委艰苦细致的工作,湘西各族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经过湘西工委艰苦细致的工作,湘西各族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湘西工委组织的抗日救亡活动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线,提高了交通闭塞的湘西各族人民的民族觉悟,在人民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 1941年3月,永绥、保靖两县党组织遭到破坏。至此,湘西工委在湘西的活动告一段落。
爱国将士 驰骋疆场
• 1935年,湘西巡防军改编为新34师(后改为陆军128师),奔赴浙江一带担任海防。这支部队是清末民国初年以湘西绿营巡防军为前身,大多数官兵是湘西苗、土家、白等各族子弟,勇敢善战,被称为"竿军"。抗战爆发后,他们在师长顾家齐(凤凰人)率领下奉命在浙江嘉善阻击日军从金山卫登陆,全师官兵浴血奋战七昼夜,伤亡2800余人,有效阻击了日军推进。
• 1938年初,湘西苗民革屯军以抗战大局为重,经过谈判和作家沈从文的斡旋,接受改编为新6军暂5师和暂6师,8000名苗族将士开赴抗日前线,在湘北一带与日军血战,为著名的"湘北大捷"作出了贡献。
• 1936年秋,龙山县各民族子弟620余人组成龙山兵营,奔赴抗日前线。在艰苦的八年抗战中,他们先后转战沪、浙、皖、赣、粤、桂、鄂、湘数省,1942年编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参加了攻克日军平嘎据点、打通中缅交通线等著名的战役和战斗。全营官兵英勇顽强,前赴后继,最后除一人负伤离队外,其余600余人全部在抗日战场上壮烈殉国。
地方武装 反蒋抗日
• 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湘西地方武装也纷纷揭竿而起,从1935年至1945年10月间,在武陵山下、酉水岸边掀起了多次自发反蒋抗日的斗争。其中以梁明元、吴恒良领导的以苗民为主体的革屯抗日斗争和永顺彭春荣领导的以土家族人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最为著名。
• 1936年起,湘西苗民在石维珍、梁明元、吴恒良等人领导下,揭竿而起,要求"废屯升科"。抗日战争爆发后,苗族人民愤于日寇侵华,将反抗国民党军阀统治与抗日斗争结合起来,提出了"废屯归民"、"抗日救国"的口号,成立了"革屯抗日军"、"湘西苗民革屯抗日军",就连凤凰苗族地主龙云飞也乘机成立了"湘西苗民革屯抗日义勇军"。麻阳县苗民龙杰也率众响应,到1938年,湘西苗区多半落入革屯军之手。在革屯运动后不久,1941年4月,湘西苗民又爆发了反抗国民党政府不断加捐加税和抬高盐价而引起的"布将帅"(跳仙会)运动,这是继革屯斗争后湘西苗民的又一次反蒋抗日斗争。
• 彭春荣领导的以土家族人民为主体的地方武装主要活动于永顺、龙山、桑植一带。这里曾是当年贺龙领导的红军活动的地方。 1939年,彭春荣第一次组织联军,成立了"湘鄂川边区联军抗日指挥部",1942年,彭部与龙山瞿伯阶部合股,正式成立了"湘鄂川边区民众抗日游击指挥部",商议以"抗日"为宗旨,"以抗丁、抗粮、抗税"相号召。指挥部的成立,使边区军民武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形成为自红军之后湘西最大的一支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地方军民队伍。
• 湘西人民无论前方将士或是后方民众,在各方面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湘西人民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段历史,它在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湘西人民的抗战也体现了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民族解放战争这一历史特点。湘西人民关心抗战、支援抗战、献身抗战的丰功伟绩,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将永垂青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