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时  
  三、各族人民共御外辱  

1. 永、保土兵沿海抗倭剿寇

永保土兵

• 所谓永保土兵,就是永顺与保靖土司的军队。五代至清雍正年间,湘西永顺和保靖实行土司制度。土司,是受中央王朝任命的地方官,实行世袭制,有宣慰使、宣抚使与安抚使等称谓。永顺和保靖五代时同属下溪州,保靖司第一代土司彭师杲与永顺司第二代土司彭师裕是同胞兄弟,保靖司受永顺司节制,故习惯将两个地方连称。历史上永顺土司与保靖土司受当时中原王朝的差遣,组织军队参加各种战役,他们驰骋天下、令对手闻风丧胆,立下了赫赫战功。

出兵苏杭

• 明嘉靖年间,日本海盗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杀人放火,猖獗一时。倭寇所到之处,人民惨遭荼毒,财产被抢劫,房屋被烧毁,沿海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的威胁。明朝政府虽然派军队抗倭,但由于政治腐败,将领贪生怕死,昏庸无能,士兵缺乏战斗力,每与倭寇打仗,往往是一触即溃,屡次败北。

• 在这种战局十分不利的形势下,明政府任命张经总督东南各省军务,征调广西俍兵和湖广土兵前往抗倭,认为要对付善短兵相接的倭寇,"必须动永顺、保靖二宣慰司精兵"。

侍郎胡宗宪说"短兵相接,楼贼甚精,近能治者,惟湖广钩镰枪弩之技,必动永(顺)保(靖)二宣慰司精兵"。

• 为了效命朝廷,土家族在永保彭氏,容美田氏的带领下,自备粮草,前后出动三万余人。为了抗倭,永保彭氏居然提前过年,以保证不耽误军机,土家族至今还有过赶年的习俗。这样一支不用朝廷粮饷,征调凡必数倍于令的军队,真是明王朝引以为傲的后备力量啊,故各种战事,无不征用。

• 为了保卫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打击倭寇的侵略,永顺、保靖、桑植、容美、酉阳等土司和九卫所的土兵,积极应征,踊跃赴调。"往往私信于在官之数,如调兵三千,辄以六千至,调兵六千,辄以万人"。充分表现出土家族土兵爱国热情。

• 嘉靖三十三年(1554),永顺宣蔚彭翼南、彭明辅,保靖宣蔚彭荩茞各率土兵3000人,永顺土官彭守中率土兵2000人,自备军械、粮食奔袭1500余公里,直抵苏州、松江一带,与倭寇展开血战。

首战告捷

• 永顺、保靖土兵一到前线,就投入了战斗。

•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正月,倭寇聚胜墩,田州瓦氏率领"狼兵"由此进攻,永顺宣慰彭翼南领土兵包围,南北夹攻,倭寇败退,斩三百余级,土兵和"狼兵"与倭寇初次交锋,即首战告捷,取得了胜利。

常熟剿倭

• 1555年四月,盘踞在常熟新墩、三丈浦的倭寇,不断地骚扰常熟和江阴一带,活动十分猖獗。兵务副使任环调保靖土官彭守忠土兵千余和官兵民丁三千余人,三路围攻。由于广大汉、土官兵浴血奋战,出奇制胜,俘斩倭寇二百八十多人。此役"我兵不捐一人,自用兵以来,陆战皆胜,未有若此也"。新墩和三丈浦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

王江泾战役

• 五月,聚集在柘(zhè)林(今江苏奉贤)老巢的二万余倭寇,不断侵犯嘉兴地区。这时,总督张经所调土兵、"俍兵"和官兵均已先后抵达,待命出击。总督张经立即派遣副总兵俞大猷(yóu)督彭翼南、彭明辅所率领的永顺土兵与广西瓦氏夫人率领的"俍兵"到平望,参将汤宽率师由中路进攻,参将卢镗等督保靖宣慰彭荩臣所领的保靖土兵驰援,各路官兵协同作战,水路三面夹击。保靖土兵遇敌于石塘湾,战之,倭寇大败。倭寇见势不妙,败走平望(今吴江之南),副总兵俞大猷以永顺宣慰彭翼南所领土兵与官兵拦路截击,倭寇受到了严重创伤,败走王江泾

。保靖土兵乘胜追击,倭寇腹背受敌,陷于重重包围之中,损失惨重,被斩、俘一千九百八十余人,溺水死者甚众,只剩少数倭寇突围逃回老巢柘林。这次战役,被称为是"自有倭患来、此第一功"。而英勇善战的土家族土兵则立下了主要战功。

• 明世宗皇帝为了奖励永、保土兵,给彭翼南、彭荩臣赐三品服,授昭毅将军,加右参政,管理宣慰司事,受赐银币,赐彭明辅银两,赐守忠冠带。王江泾之战,是嘉靖年间明抗倭以来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它扭转了抗倭斗争挨打被动的局面,使明军由防御转入了全面的进攻,鼓舞了全体官兵的斗志,增强了抗倭斗争的胜利的信心。"自王江泾大捷后,我兵始有生气"。

• 王江泾大捷是明王朝在江浙、山东抗倭接连失败、士气非常低落时所获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因此意义非同寻常,对于重振全国抗倭的信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指挥这场战役的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将领总兵官俞大猷、尚书赵文华与侍郎胡宗宪,而永保土兵是他们的重要依靠力量,永保土兵出生入死,为取得王江泾大捷立下了不朽功勋。

平息倭患

•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五月前后,倭寇和大海盗徐海等贼万余人聚集在浙江的乍浦,焚舟以示死战,十分猖狂,八月,永顺、保靖,容美土兵先后到达战场,八月二十日发起了对倭寇的总攻击,直捣巢穴。二十五日,官兵四面包围,永顺、保靖土兵左右列阵,容美土司田九霄扼青村、黄浦及出海之路。土兵手持火把,鼓噪而进,冲入敌阵,放火烧倭巢,连战数十合,贼寇大败。擒斩倭寇一千二百余人,焚死其数不计。徐海投水自杀,被汪浩、田有年等土兵割取首级。自此,浙江地区倭患平息。

•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二月,宁波舟山的倭寇负隅顽抗。明朝官兵久攻不克。这时,彭志显等率领的麻寮、大刺、镇溪、桑植六千土兵趁大雷雨四面进攻,焚烧倭寨,倭寇大多被杀死,取得舟山之捷。到此时,江浙沿海一带倭寇也就全部肃清。

战功第一

• 在长达5年时间内,永保土兵与倭寇血战数十次,斩获敌首4000余级,取得了非凡的战绩,终将浙江一带倭寇全部肃清,为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人民生命的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明史》卷二0五称颂土兵作战英勇,"自军兴以来,称战功第一"。

2. 浩气长存两将领

郑国鸿

• 郑国鸿(1777—1841),字雪堂,回族,湖南凤凰县茶田镇人。

• 求学苦读:郑国鸿少时聪颖好学,记忆过人。稍长,其父将郑国鸿送往名师故交如煜处就读经学。国鸿徒步从师,寒暑不苟,经数年苦读,学识优长,最精诗易,优于文学,恂恂雅饬,好吟咏,嗜穷经。由于郑国鸿研求经世之学,颇有见解,较早地接受了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潮,先后著有《诗经疏义》、《葩经招旨》、《昌学崇源》等流传后世。

立志报国

• 17岁时,生父任贵州守备官,临走前告诫郑国鸿:"我们祖辈皆从武途进取,为国安邦,尽其薄力,读书明理,是武将之本;练武杀敌,乃武将之志;你若能文习武,将来驰骋,就能折冲御侮。"国鸿遵循严父教导,乃向伯父、叔父请教,精心习武。随后,拜其夫好友桥江严如煜为师,受其"治国安邦"思想的影响。 郑国鸿还刻苦自学,尤其注重中国历代名将的修身、冶军、作战经验。郑国鸿对宋代岳飞的"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两句名言颇为赞赏,常对人说:"此举其大世而言耳,非谓武将可以爱钱也。"郑国鸿对晋代周处因救兵不至,力战而死,赞扬道:"将军得之所矣!"郑国鸿对汉代李陵战败后投降匈奴的失节行为感到愤怒,说:"援穷力竭,丈夫当死。"郑国鸿从书中的正反人物中吸取营养,立志学岳飞精忠报国,学周处忠勇不苟。

官路历程

• 1803年,拔补永绥屯守备,1815年调至湖北黄州协都司,1821年擢升湖北提标中军参将,1825年升迁广西平乐协副将,次年复调湖北竹山协副将并代理郧阳镇总兵,1830年调任浙江湖州协副将,60岁又调回湖南宝庆任协副将。楚督裕泰对郑国鸿倍加赞赏,说他是:"老将德高,才干出众。"上奏朝廷,竭力推荐。这样,1840年道光帝将郑国鸿提升为浙江处州镇总兵,调守边疆。郑国鸿时年63岁。前去赴任。

定海报国

•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侵略军在广东、厦门分别遭到两广总督林则徐、闽浙总督邓廷桢的打击,于是改道北上。7月8日,定海失守。1841年1月,清廷下诏对英宣战。郑国鸿奉命与镇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率领大军进驻定海,英军被迫撤出定海。此后,定海防务日益巩固,社会秩序逐渐恢复。

• 9月27日凌晨,侵略军"皋华丽"号等4艘军舰窜入郑国鸿负责防守要隘——竹山门狭巷,向土城发炮猛攻,企图突破正面防线。郑国鸿率军与其恶战八九小时,击毙英军400余人,使其惨败而逃。但是敌我力量悬殊,且定海守军武器装备落后。三总兵以保卫定海为重,忍辱负重,动员将士们英勇杀敌,郑国鸿号召大家"与定海共存亡,同心协力,誓死保卫定海"。三大总兵进驻定海后,认真部署防务,通盘考虑战守,表现出与定海共存亡的决心。 至此,5天5夜,侵略军共发射1000多枚炮弹,仍无法攻下定海。

• 10月1日晨,大雾茫茫,英国军队以为清朝军队无从瞭望,英国军队倾巢出动,分三路夹击偷袭。这次总攻,对方派出船舰、运兵船、测量船、汽船共15艘,规模巨大。 在分两路纵队在五奎山炮队的掩护下,分别强行登陆。 郑国鸿腹背受敌,毫无畏惧,沉着指挥。在炮筒发红不能再装火药的情况下,使用刀矛阻击。面对英军步步逼近,郑国鸿见败局已定,乃将将印交给将校,单枪匹马冲入敌群,挥刀连斩数人,身受十余伤,终于血染沙场,壮烈殉国。竹山门也被对方攻破,随征人员及1200余名处州士兵,几乎全部牺牲。这一役连续血战六昼夜,杀伤不少,终因寡不敌众,三镇总兵同殉,守军五千,也全部阵亡。

浩气长存

郑国鸿阵亡后,道光皇帝挥泪下诏,诰授郑国鸿武显将军(正二品),依总兵赐恤。遵旨将其英灵运回原籍安葬。 于是,郑国鸿的遗体运回了原籍溆浦县江口镇,也就有了眼前这座墓。陵园陵墓前竖立螭首龟跌,碑高3.2米、宽1.35米、厚12公分,墓前为石坊,四周砌以石围墙等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第六课时  

罗荣光

• 罗荣光(1833-1900) 清末将领。字耀庭.湖南乾城县(今湖南省吉首市雅溪)人。他原为曾国藩部属,初任把总,后入淮军,曾赴上海(今上海市)在洋枪队任职。清光绪十四年(1888),清政府醇亲王检阅直隶省北洋军时,称赞大沽口炮台为"天下第一海防"。罗荣光因教练布防得力,晋升为直隶天津镇总兵,驻守大沽口。

知耻后勇

• 罗荣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弹棉花抚养成人。娶妻林氏(凤凰湾溪人),生两男一女。罗荣光青年时代,身材高大,气粗体壮,除在家耕种三亩薄田外,还常做木匠贴补家用。一年春节,因赌钱被老母训斥了一句"无出息",赌气带了三个包谷粑粑跑到乾州协台当绿营兵。

• 一月后,他回到距家五六里的地方,碰到几个熟人讥笑他,说:"罗老二,你是生成的下贱命,当绿营兵吃饱饭不好,还挂牵屋里的包谷粑!"他怕回家被寨上人耻笑,决意远离乾城,投奔曾国藩的湘军。投入湘军后,连升把总、守备、参将等职,并得到江苏巡抚李鸿章赏识,委带亲兵营。英国人戈登在上海组织洋枪队,李鸿章命罗荣光跟随戈登学习炮术。学成后,被委派统带开花炮营。

天下第一海防

• 清光绪二年(1876),罗荣光驻守天津,升大沽协副将,赐号"果勇巴图鲁"。这时的罗荣光,已经是43岁的不惑之人了。深感国家衰弱,外敌欺凌,身为国将,深感耻辱。军人的天职是保国家,围之不保,养军人何用?他决心保卫大沽口,守好国门。大沽口是京津门户,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3次于大沽口登陆入侵中国。

• 罗荣光鉴于历史教训,为固守海防,创设水雷营,教练布雷技术,兼授电化、测量等作战知识。并在海河流入渤海湾的海口处,修筑南、北炮台,封锁海上咽喉。有北炮台2座,南炮台3座,都用砖石与糯米三合土粘结砌成;台高数丈,周围有护台墙,墙外有壕沟;每座炮台营盘设有高大坚固的炮台、练兵场、驻兵营房和弹药库。5座炮台装置大小炮100多门,驻兵2000名。清光绪十四年(1888),清政府醇亲王检阅直隶省北洋军时,称赞大沽口炮台为"天下第一海防"。罗荣光因教练布防得力,晋升为直隶天津镇总兵,驻守大沽口。

大沽之战

• 1900年 6月15日,八国联军海军头目密谋夺取大沽炮台,控制津沽通道,并于当晚派日军300人登陆。16日,各国海军头目联合向大沽炮台守将、天津镇总兵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暂借"炮台,限定在17日凌晨2时以前必须将炮台交出,否则将用武力夺取。当天下午,俄、英、德等国的小分队相继登陆,配合日军小分队完成了占领塘沽车站和包抄、进攻炮台的准备。大沽炮台守将罗荣光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八国联军的无理要求,并严阵以待来犯之敌。

• 6月17日凌晨,在俄国海军中将基利杰勃兰特指挥下,八国联军兵舰10余艘悍然从海面和炮台后侧同时向大沽炮台发起猛攻。罗荣光率领守卫炮台官兵英勇抵抗,开炮还击。双方鏖战6小时,共击沉击伤敌舰6艘,打死打伤敌军130多人。后因弹药库被敌炮击中,守军弹药不继,又无援军,处境极为不利。

• 这时,陆上的敌军又乘势猛攻炮台,使守军腹背受敌,伤亡很重。晨5时,日军攻占北岸第一炮台;6时,英军攻占第二炮台;7时,各炮台先后被敌军攻占,大沽失陷。大沽保卫战,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战争,在当时是毫无希望取胜的,但以罗荣光为首的大沽军民,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他们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将千古流传。

• 历史教科书已经给我们讲述了太多大清王朝丧权辱国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几乎都是从一处处海防要塞的沦陷开始的。而这些重大事件几乎一半以上与天津和大沽口有关。而1900年6月17日那天,八国联军向大沽口炮台发起进攻。镇守大沽炮台的天津镇总兵罗荣光率守台将士奋力反抗,携家眷殉职谢国,血溅疆场。那一天的战事空前惨烈,那一天的故事令人辛酸,那一天的历史泪满青衫。

• 八国联军占领大沽炮台后,控制了大沽口和火车站,使海上兵力能够顺利地运往天津,使中国的后续防御更加困难,天津之战即将开始……

3. 湘西人民的抗日救亡活动

• 参加红军,北上抗日

•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由桑植出发,开始了长征。许多湘西籍青年毅然随军长征,北上抗日,据不完全统计,龙山县就有6900余名各族青年参加了红军,保靖县有300多名各族青年参加红军长征。

• 土家族红军田国浩编入115师,参加平型关战斗,因作战勇敢,升为班长,后又学习炮兵技术,成为一名炮兵营长。土家族红军赵世柱在抗战中历任参谋、营长、大队长等职,与日寇血战八年,先后五次负伤。土家族红军田文成在抗战期间编入120师717团,1937年10月,在晋西北崞阳镇王董堡伏击战中,荣立二等功,升为副排长;1938年后随贺龙入冀中平原,参加战斗百余次,后为掩护司令部转移,壮烈牺牲,年仅27岁。土家族红军彭国辉、尹天明等都在与日寇血战中为国捐躯。

• 还有像土家族红军向汉生、廖汉生、田吉安、彭祖贵、向南庭等。苗族红军石邦智等,他们在陕北高原、华北平原、太行山上,与日寇浴血奋战,有的甚至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无愧为湘西人民的优秀儿女,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反法西斯战争的壮丽诗篇,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杰出贡献。

湘西工委 抗日救亡

• 1938年10月,中共湘西工作委员会(简称"湘西工委")在沅陵成立,旋即在湘西各县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这是红军撤离湘西后领导湘西各族人民进行斗争的领导机关。湘西工委的同志们利用各种身份作掩护,以地下斗争的方式深入各县发动群众,以学校和各种临时组织为阵地,向湘西各民族青年宣传党的全面抗战的正确主张。当时在长沙、常德、延安等地学习的湘西各族青年中,许多人加入了党组织,他们回到湘西后成为党在湘西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骨干。如土家族青年向生圭(龙山人),在长沙求学时就积极宣传抗日,后经徐特立介绍,北上入"抗大"学习,并加入共产党,毕业后回到龙山,积极从事宣传抗日的活动,后于1941年被反动派杀害。

• 经过湘西工委艰苦细致的工作,湘西各族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经过湘西工委艰苦细致的工作,湘西各族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和热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湘西工委组织的抗日救亡活动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线,提高了交通闭塞的湘西各族人民的民族觉悟,在人民革命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 1941年3月,永绥、保靖两县党组织遭到破坏。至此,湘西工委在湘西的活动告一段落。

爱国将士 驰骋疆场

• 1935年,湘西巡防军改编为新34师(后改为陆军128师),奔赴浙江一带担任海防。这支部队是清末民国初年以湘西绿营巡防军为前身,大多数官兵是湘西苗、土家、白等各族子弟,勇敢善战,被称为"竿军"。抗战爆发后,他们在师长顾家齐(凤凰人)率领下奉命在浙江嘉善阻击日军从金山卫登陆,全师官兵浴血奋战七昼夜,伤亡2800余人,有效阻击了日军推进。

• 1938年初,湘西苗民革屯军以抗战大局为重,经过谈判和作家沈从文的斡旋,接受改编为新6军暂5师和暂6师,8000名苗族将士开赴抗日前线,在湘北一带与日军血战,为著名的"湘北大捷"作出了贡献。

• 1936年秋,龙山县各民族子弟620余人组成龙山兵营,奔赴抗日前线。在艰苦的八年抗战中,他们先后转战沪、浙、皖、赣、粤、桂、鄂、湘数省,1942年编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参加了攻克日军平嘎据点、打通中缅交通线等著名的战役和战斗。全营官兵英勇顽强,前赴后继,最后除一人负伤离队外,其余600余人全部在抗日战场上壮烈殉国。

地方武装 反蒋抗日

• 在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湘西地方武装也纷纷揭竿而起,从1935年至1945年10月间,在武陵山下、酉水岸边掀起了多次自发反蒋抗日的斗争。其中以梁明元、吴恒良领导的以苗民为主体的革屯抗日斗争和永顺彭春荣领导的以土家族人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最为著名。

• 1936年起,湘西苗民在石维珍、梁明元、吴恒良等人领导下,揭竿而起,要求"废屯升科"。抗日战争爆发后,苗族人民愤于日寇侵华,将反抗国民党军阀统治与抗日斗争结合起来,提出了"废屯归民"、"抗日救国"的口号,成立了"革屯抗日军"、"湘西苗民革屯抗日军",就连凤凰苗族地主龙云飞也乘机成立了"湘西苗民革屯抗日义勇军"。麻阳县苗民龙杰也率众响应,到1938年,湘西苗区多半落入革屯军之手。在革屯运动后不久,1941年4月,湘西苗民又爆发了反抗国民党政府不断加捐加税和抬高盐价而引起的"布将帅"(跳仙会)运动,这是继革屯斗争后湘西苗民的又一次反蒋抗日斗争。

• 彭春荣领导的以土家族人民为主体的地方武装主要活动于永顺、龙山、桑植一带。这里曾是当年贺龙领导的红军活动的地方。 1939年,彭春荣第一次组织联军,成立了"湘鄂川边区联军抗日指挥部",1942年,彭部与龙山瞿伯阶部合股,正式成立了"湘鄂川边区民众抗日游击指挥部",商议以"抗日"为宗旨,"以抗丁、抗粮、抗税"相号召。指挥部的成立,使边区军民武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形成为自红军之后湘西最大的一支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地方军民队伍。

• 湘西人民无论前方将士或是后方民众,在各方面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湘西人民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段历史,它在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湘西人民的抗战也体现了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民族解放战争这一历史特点。湘西人民关心抗战、支援抗战、献身抗战的丰功伟绩,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将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