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通过识别并由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56个,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将我国除汉族以外的其他55个民族称为"少数民族"。
一、人口数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持续增加。根据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少数民族人口1953年为35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06%;1964年为398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78%;1982年为672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70%;1990年为912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01%;2000年为1064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1%。2010年为11379.2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49%。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按人口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
1.壮族16926381人;2.回族10586087人;3.满族10387958人;4.维吾尔族10069346 人;5.苗族9426007人;6.彝族8714393人;7.土家族8353912 人;8.藏族6282187人;9.蒙古族5981840人;10.侗族2879974人;11.布依族2870034 人;12.瑶族2796003 人;13.白族1933510 人;14.朝鲜族1830929 人;15.哈尼族1660932 人;16.黎族1463064 人;17.哈萨克族1462588 人;18.傣族1261311 人;19.畲族708651 人;20.傈僳族702839 人;21.东乡族621500 人;22.仡佬族550746 人;23.拉祜族485966 人;24.佤族429709 ;25.水族411847 人;26.纳西族326295 人;27.羌族309576 人;28.土族289565 人;29.仫佬族216257 人;30.锡伯族190481 人;31.柯尔克孜族186708 人;32.景颇族147828 人;33.达斡尔族131992 人;34.撒拉族130607 人;35.布朗族119639 人;36.毛南族101192 人;37.塔吉克族51069 人;38.普米族42861 人;39.阿昌族39555 人;40.怒族37523 人;41.鄂温克族30875 人;42.京族28199 人;43.基诺族23143 人;44.德昂族20556 人;45.保安族20074 人;46.俄罗斯族15393 人;47.裕固族14378 人;48.乌孜别克族10569 人;49.门巴族10561 人;50.鄂伦春族8659 人;51.独龙族6930 人;52.赫哲族5354 人;53.高山族4009 人;54.珞巴族3682 人;55.塔塔尔族3556人。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相差较大,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92万人;人口最少的是塔塔尔族,只有3500多人。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4个,即壮族、回族、满族和维吾尔族;1000万—500万人之间的有5个,即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500万—100万人之间的有9个,即侗族、布依族、瑶族、白族、朝鲜族、哈尼族、黎族、哈萨克族、傣族;100万—50万人之间的有4个,即畲族、傈僳族、东乡族、仡佬族;50万—10万人之间的有14个,即拉祜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锡伯族、柯尔柯孜族、景颇族、达斡尔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10万—1万人以下的有13个,即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兹别克族、门巴族;1万人以下的有6个,即鄂伦春族、独龙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塔塔尔族。
统计显示, 2000-2010年,人口高速增长的有怒族、布朗族、普米族、京族、撒拉族、塔吉克族、珞巴族7个民族,这7个少数民族人口年均增长率在2.17%-2.66%之间;人口较高速增长的有10个民族,包括维吾尔族、黎族、哈萨克族、藏族、哈尼族、彝族6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年均增长率在1.48%-1.96%;人口负增长的有侗族、满族、布依族、朝鲜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等13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在2000年人口为839.92万人,2010年达到1006.93万人,增加1669953人。10年间,育龄妇女三胎率接近20%,按此速度增长,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维吾尔族人口将达到1204.77万人,成为我国人口第二多的少数民族。人口百万以上少数民族三孩及以上所占比率最高为藏族23.35%,其次为彝族21.67%,第三为维吾尔族19.68%。
二、分布格局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居住,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少数民族都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这种分布格局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互动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散居的情况,体现在"广、多、杂"等几个特点上。
广,即处于散居状态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域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全国每一个县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重庆、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地。
多,一方面是指散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达3000多万人,另一方面是指散居少数民族的民族成分多,55个少数民族都有散居人口。
杂,是指各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布格局。即使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也是多个民族共同居住。
中国少数民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的同时,相对聚居程度也比较高,主要体现在"聚、高、西、边"等几个特点上:
聚,是指某一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相对集中。比如,维吾尔族人口93.45%以上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壮族人口85.36%居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古族人口70.65%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藏族人口70%左右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其他如布依族、白族、傣族、哈萨克族等几十个民族,在西部某一省(区)的聚居程度都达98%以上。
高,是指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海拔相对较高。中国的地势如同阶梯,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呈三级分布。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和第二阶梯的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等地区。藏族基本上居住在青藏高原,蒙古族基本上居住在内蒙古高原,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周围和天山以北地区。这些地方,海拔基本上在1000米以上,青藏高原地区海拔大都在3000-5000米之间。
西,是指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西部地区,即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四川、重庆、西藏、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据2005年西部12省区1%人口抽样调查,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为8083.41万人,占西部地区总人口的22.5%,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5.5%。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总体上呈现西密东疏的特点,与全国人口东密西疏的特点正好相反。
边,是指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疆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10个省、自治区,居住着占全国近70%的少数民族人口。西北、西南地区集中了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50%。
各民族主要分布区域如下:
1.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
2.回族主要分布于宁夏、甘肃、河南、新疆、青海、云南、河北、山东、安徽、辽宁、 北京、内蒙古、天津、黑龙江、陕西、贵州、吉林、江苏、四川;
3.藏族主要分布于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
4.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
5.苗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重庆、湖北、四川;
6.彝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
7.壮族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广东;
8.布依族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
9.朝鲜族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
10.满族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北京;
11.侗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湖北;
12.瑶族主要分布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
13.白族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湖南;
14.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重庆;
15.哈尼族、傣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主要分布于云南;
16.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
17.黎族主要分布于海南、贵州;
18.傈僳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
19.畲族主要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广东;
20.高山族主要分布于台湾、福建;
21.水族主要分布于贵州、广西;
22.东乡族主要分布于甘肃、新疆;
23.土族、撒拉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
24.达斡尔族、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
25.羌族主要分布于四川;
26.毛南族、京族主要分布于广西;
27.仡佬族主要分布于贵州;
28.锡伯族主要分布于辽宁、新疆;
29.仫佬族主要分布于广西、贵州;
30.俄罗斯族主要分布于新疆、黑龙江;
31.鄂温克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
32.保安族、裕固族主要分布于甘肃;
33.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
34.门巴族、珞巴族主要分布于西藏。
三、历史发展
中国的民族,在起源和发展上有四个突出特点:
第一,起于多元。中国众多的民族,既不是由一个民族集团衍生而来,也不是只发端于某一个地区,在起源上有多元的特点。距今约四五千年以前,中国就已形成了众多的民族集团,较大的民族集团有五个:
一是华夏。夏、商、周等民族吸纳周边一些部落群体,逐渐演变为"华夏",这是汉族的前身。以聚居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为中心,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布着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族群。
二是北狄。在中原地区的北方、东北和西北方,主要是被称为"北狄"的民族和部落。北狄又可分为"狄"与"东胡"两部分。狄就是后来被称为丁零和突厥的一些部落和民族,是今天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等民族的先民;东胡是现在主要聚居于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的蒙古、满、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先民。
三是东夷。先秦时期,今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等地的民族被称为东夷,商朝以后逐渐融入华夏族之中。
四是西戎。居于今甘肃、宁夏、青海地区,包括氐、羌系统的民族。氐人曾于南北朝时在中原北部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灭亡后,氐人逐渐融入汉族之中;羌人中的一支"发羌"就是后来的吐蕃,即今天藏族的先民。
五是南蛮。商朝、周朝时期,在长江以南及巴蜀等地的民族被统称为南蛮,是今天的苗、瑶、彝、黎等民族的先民。
第二,源于本土。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其主体民族主要是自外国迁入的。而中国的绝大多数民族都源自本土,许多民族是在一个区域内逐渐发展起来的。
以藏族为例。在距今4000多年前,藏族的先民就聚居于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公元六世纪,藏族地区进入奴隶制社会,当时已有小王44个,小邦12个,互不统属。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了藏族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国。至此,一个统一的藏族出现在西藏高原上,并引进唐王朝的文化。佛教也于这一时期传入。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吐蕃与唐形成"甥舅"关系。此后,吐蕃王国开始向外扩展,并融合了其他一些民族。
今天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也有几个民族是自境外迁入的,如俄罗斯族、塔塔尔族、朝鲜族等。
第三,互相吸收。各民族经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交流、互动,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今天的大多数民族,都是历史上融合了多种民族成分形成的。
以汉族的前身华夏族为例。华夏族形成始于夏朝。到秦朝统一时,原散居于中原的少数民族已大部分融入华夏族之中。在汉族形成以后的2000多年里,各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地区迁徙,特别是当少数民族入据中原时,随之而来的是少数民族人口大规模融入汉族之中。几千年来,也有许多汉族人口融入少数民族之中。比如,秦始皇将中原地区50万汉族人口迁到今广东、广西地区,其中很多人就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之中。
又如,维吾尔族是由原蒙古草原上的回纥人和新疆南部的原有居民融合而成的。回纥原为古代丁零人的一个部落,操突厥语,游牧于蒙古草原。公元744年,回纥在蒙古草原上建立了回纥汗国。公元840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外族的进攻,回纥汗国崩溃,蒙古草原上的回纥人四处迁徙。南迁的一支以后逐渐融入中原地区汉族之中。西迁的回纥人分为三支,一支进入河西走廊今甘肃省张掖地区,以后与当地的蒙古、汉等民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裕固族;另两支迁入今新疆南部,与绿洲上以农业为生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维吾尔族。
再如,回族主要是唐朝、宋朝以后,由来自西亚和中亚地区的穆斯林与中国的汉族等民族相融合,至元朝、明朝时期形成的。
第四,有盛有衰。中国历史上民族众多,但有的民族延续至今,有的却在历史上消失了,如匈奴、月氏、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党项、契丹和塞种人等。消失的原因主要有:融入其他民族、战争、自然环境恶化、改换名称等。
以突厥为例。公元六世纪,北狄人后裔中的阿史那氏族强盛起来。他们联合其他铁勒部落,于公元552年在蒙古草原建立了突厥汗国。此后,突厥一词一直沿用至今。突厥汗国强盛时,其疆域东起兴安岭,西至中亚锡尔河以北地区,南到阴山。公元583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公元744年,唐朝联合回纥部落将突厥汗国灭亡。突厥各部落一部分南下进入中原北部,逐渐融入中原地区的汉族之中,还有一部分逐渐西迁,由今新疆北部到咸海、里海、高加索一带,最远的到了今土耳其。他们分别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形成了数十个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中国目前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撒拉族等。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20年),随着疆域的扩大,华夏族吸收了更多周边民族的成分,形成了汉族。汉朝在西部今新疆一带设置管理机构;在北方统一了南匈奴,即今内蒙古;在南方,它的行政机构一直设立到海南岛。中国多民族国家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西晋、东晋及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各民族在冲突、交往中不断融合。为躲避战乱,汉族人口大量南迁到长江中下游和甘肃、四川、辽宁、内蒙古等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迁徙,导致了各民族大杂居的局面。
隋、唐(公元581-907年)时期,原杂居共处的各民族不断融合,两个王朝都与少数民族关系密切。依靠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唐朝统治了北到黑龙江和贝加尔湖、西到巴尔喀什湖和中亚两河流域的地区。元朝(1271-1368年)时,西藏也正式归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元王朝疆域进一步扩大。清朝(1644-1911年),平定内乱,收复台湾,通过《尼布楚条约》与俄国确定了新的边界,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形成。
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汉族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的陕、甘地区和中原地区,东夷各族最先开发了沿海地区,苗族、瑶族等民族的先民最先开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藏族最先开发了青藏高原地区,彝族等西南各族最先开发了西南地区,东胡各族最先开发了东北地区,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各族最先开发了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各民族最先开发了西北地区,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高山族最先开发了台湾。
国家统一的局面是各民族共同开创的。除汉族建立的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外,在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辽金时期,都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即使一些民族处于割据状态的时候,他们在局部地区的统一,也为全国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于中央政权往往具有很强的向心性和认同感,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国家统一成为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共同愿望。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中华民族凝聚力逐渐形成、强化。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亡国灭种的危机使各民族进一步认识到了共为一体、命运相连,"中华民族"成了各民族普遍认同的概念,成为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统称。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认为中国的民族是多元的(有56个民族),又统属于中华"一体"。"中华民族"一词虽是20世纪初出现的,但凝聚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是对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特点的总结和概括。
四、经济文化
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主要从事农业、牧业、渔业、狩猎等多种生产方式。这些传统生产方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也有一些民族的生产方式有了较大改变。
当前,55个少数民族都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有的民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例达90%以上。中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生活在山区、牧区、荒漠区,这些地区并不适宜于农业生产。但是,长期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如新疆维吾尔族在沙漠上开垦绿洲,修渠引水,利用"坎儿井"这一独特的地下引水系统,发展了独具特色的绿洲灌溉型农业。云南的哈尼族等民族,依山凿田,在群山中开辟出一道道梯田,犹如天梯直抵云端,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
中国的草原草场占国土面积的40%。生活在草原地带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鄂温克、裕固等民族,目前仍以畜牧业为主。维吾尔、达斡尔、羌、锡伯、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也有部分人口从事畜牧业生产。中国从事畜牧业的民族,历史上大都"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帮助下,大部分实现了定居或半定居。以蒙古族为例,这个曾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绝大部分牧民实现了定居。近一半的蒙古族,从原来单一自然放牧的生产方式转向"种、养、加"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并逐步走上生态畜牧业发展道路。
一些民族的传统狩猎生产方式有了较大改变。以鄂伦春族为例。1996年,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实行全面禁猎,政府组织猎民下山,划给猎民4.2万亩草场,扶持猎民发展畜牧业,猎民全部纳入低保,鄂伦春族从以狩猎业为主转为以农牧业为主。2000年,全国鄂伦春族各行业人口为3211人,其中,从事农、牧、林、渔业的为1284人,占整个行业人口的40%。目前,仍然有一些民族部分保留狩猎和采集的传统,如羌族、景颇族等。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有经营商业的传统,如回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等。目前,相当数量的回族群众在全国各地从事各种商业活动。
多数中国少数民族都从事传统手工业。藏族的手工业是青藏高原三大传统产业之一,历史悠久。藏族手工业品,技艺精湛,加工方法独特。产品主要有卡垫、藏被、氆氇、围裙、毡垫、帐篷、家具、金银首饰、铁器、刀具、陶制品、工艺美术及旅游纪念品等。维吾尔族的手工业,历史也很悠久,传统的手工业有冶金、玉雕、纺织、酿酒和皮革加工等。
中国少数民族由于居住环境、风俗习惯等不同,在服饰、饮食等方面各有特点。比如,北方民族的服装以皮袍、长裤为主要款式,以冬装夏装有显著区别为主要特色,普遍使用毛皮,穿各种靴子。南方民族的服装,就女性来说,除生活于高寒地带的民族外,款式基本上是短上衣和裙子,普遍重视女装的刺绣装饰和首饰、配饰。饮食方面,北方少数民族的主食是小麦、玉米,从事畜牧业的民族以肉乳为主食。南方农业民族则主食大米,藏族、彝族、羌族、门巴族、珞巴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等以玉米、青稞、荞麦、大米等为主食。居住风格方面,可分为八种类型,即北方草原民族的蒙古包和新疆毡房,东北、内蒙古地区从事农业的少数民族的砖瓦房,西北地区的平顶土房,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牧业民族的帐篷,青藏高原的木结构楼房,西南山地民族的土掌房、木垒房、石头房,中南、东南地区民族的泥墙瓦顶房、竹木结构茅草房,南方民族的干栏式民居如吊脚楼等。各地民居,都因自然环境、生产生活需要而各具特色。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众多。按照节日主要活动内容分,大致分为七大类,即:(一)宗教节日,如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人口比例较高的10个少数民族群众过这些节日。(二)农事节日,如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开秧门、迎新谷、吃新米等节日。还有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望果节、侗族的活路节等。(三)纪念性节日,如锡伯族的西迁节等。(四)商贸性节日,如壮族的药市,白族的草药会、三月街等。(五)文体娱乐节日,比较典型的是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雪顿节等。(六)庆贺性节日,主要是庆丰收,各个民族都有。(七)生活社交类节日,如以促进健康为主题的达斡尔族药泉会,以敬老爱幼为主题的朝鲜族、哈尼族老人节,以社交或恋爱为主题的苗族姊妹节、侗族姑娘节等。这些节日,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性、群众性、地域性,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藏族、蒙古族、土族和裕固族等民族的群众信仰藏传佛教。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德昂族、布朗族中也有人信仰小乘佛教。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苗族、彝族、景颇族、拉祜族、佤族、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的部分群众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京族、仫佬族、白族、彝族部分群众还信仰道教。信仰萨满教的主要是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的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赫哲族和达斡尔族中的部分群众。俄罗斯族信仰东正教。纳西族曾信仰东巴教。其他少数民族尚无一致而明确的宗教信仰,但大都信仰某些神灵或保持着原始的多神崇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得到法律和政策的充分保护。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从总体上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四个鲜明特点:
一是土生土长、源远流长。人类的历史有多久远,文化的历史就有多长。共同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中国少数民族,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并创造和发展了土生土长、源远流长的文化。以少数民族文学为例,各民族先民很早就创作并传承了很多文学作品,如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纳西族的《创世纪》、壮族的《布洛陀》、蒙古族的《乌恩射太阳》、彝族的《葛梅》及《阿细的先基》、瑶族的《米洛陀》、苗族的《苗族古歌》以及南方各民族的洪水神话等。时代稍后一些,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英雄史诗,如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格萨尔可汗》,壮族的《莫一大王》,纳西族的《鲁般鲁饶》等。这些作品,时代久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灿若群星,形成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示了这些民族的先民在远古时期及不同地域的生活。
藏族史诗《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十分宏伟的史诗,历史悠久,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这部史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他是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诸王,降伏了几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在不断演进中又融汇了不同时代藏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代表了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二是多种类型、各具特色。中国地域辽阔,各个民族源于多元,这就决定了各个民族的文化,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各具特色。仅以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戏曲艺术为例,民歌就有如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哈萨克族的"牧歌",回族、撒拉族、东乡族等民族的"花儿",赫哲族的"依玛坎",壮族的"排歌",侗族的"大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布依族的"八音座唱"等;传统的乐器就有如维吾尔族的"独他尔"、"热瓦甫",塔吉克族的鹰笛,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根卡"、"扎木聂",朝鲜族的"伽耶琴"、"长鼓",南方一些民族的"巴乌"、"芦笙"等;舞蹈就有如蒙古族的盅碗舞、安代舞,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傣族的孔雀舞,柯尔克孜族的挤奶舞,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南方一些民族的"锅庄舞"、"跺脚舞"等。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字少腔长,旋律悠远舒缓,声多词少,气息绵长,意境开阔。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借景抒情。蒙古族长调一般在放牧和传统节庆时演唱,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以独特的演唱形式讲叙着蒙古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伦理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集音乐、文学、戏剧、舞蹈于一身,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在世界民族艺术史上极为罕见,被誉为东方音乐文化的一大奇迹。十二木卡姆被誉为一部用音乐语言叙述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文化百科全书。
三是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中国少数民族有许多创造发明,在科学技术上为人类做出了很多杰出贡献。天文历法方面,傈僳族、鄂伦春族、佤族、独龙族、基诺族等曾使用过反映各种物候特点的自然历,藏族的藏历、彝族的太阳历、傣族的傣历、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使用的伊斯兰教历、水族的水历、云南白族的集圣历等,在各民族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傣族的傣历是阴阳合历,分为大、小傣历,是在吸收汉族地区历法、印度历法、佛历并结合傣族地区实际而形成的历法。西双版纳等地区一直遵循使用小傣历,以泼水节为新年,纪元于公元638年,至今(公元2008年)1370年。其纪年和纪日系采用十个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所得60个数首尾循环以纪年、日,而以12地支纪月,年长为365.25875日,月长29.530583日节日。一年分冷、热、雨3季,平年皆12月,月序由6月始,顺序至 5月止。从古至今,小傣历一直是中国傣族地区生产生活的指南针。医学方面,历史悠久的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满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彝族医学、白族医学、傣族医学、苗族医学、瑶族医学、朝鲜族医学等,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方面,维吾尔族人鲁明善用汉文撰写的《农桑衣食撮要》,是中国科技史上第一部按照农家月令体例记述各族人民农牧业活动的农书,内容十分广泛,其体例的完整性远远超过当时同一类农书。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以其多样性、实用性等特点,丰富了中国和世界的科学技术宝库。
四是多元一体、相互影响。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主要在于各民族的文化争奇斗艳、兼容并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水乳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促进中国文化形成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鲜明特征。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往始终不曾间断,文化交流对各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唐朝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了大量的汉文典籍和汉族工匠,藏族天文学中的五行、十二生肖、六十甲子搭配、八卦九宫、二十四节气等,就是从汉族天文历法中吸收的。在现在保存的大量藏文天文历法文献中,有一百多种是直接从汉文翻译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吸取了中原地区汉族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许多养分。回族文化则是汉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中西合璧"的结晶。水族使用的水书,有的是象形的图画字,有的是借汉字,有的是汉字的变形,或斜或倒,其来源都是汉字。许多少数民族把汉族的春节作为自己一年最大的节日,本民族的年节则慢慢弱化。同时,汉文化也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吸取养分。早在汉民族形成以前,《诗经》中主要是"国风"和"小雅"中的一些篇章,就是来自当时各民族中流传的歌谣。后来,从楚辞、乐府到宋词、元曲,从内容到体裁都有少数民族文学的成分。
|